二氯吡啶酸殘留時間長,應用時需小心
來源:http://www.shljce.com/news/67.html 發布時間:2022-12-12 點擊:2033
二氯吡啶酸的缺陷
1、殘留期較長
二氯吡啶酸的較大缺陷,則是其超長的殘留期,這點從該除草劑登記的數量上就可以看出,二氯吡啶酸登記,雖然從2013年出現井噴之趨勢,且在2015年出現一次小高峰,但2015年至今登記的此類產品,卻少之又少,且缺少相關復配產品。
這是因為,二氯吡啶酸若定位于非耕田除草,殺草譜過窄,只對菊科、豆科、茄科及藜科部分雜草效果好,離開農田,二氯吡啶酸優勢全無。
而田間除草,適用的作物又相對較窄,除了玉米、小麥、油菜及部分中藥材田,其它作物均較為敏感,這就限制了二氯吡啶酸的市場空間。
加上二氯吡啶酸在土壤內降解較慢(敏感作物殘效期可達1年以上),施藥后種植敏感作物,土壤內的二氯吡啶酸殘留,依然會對下茬作物產生較大傷害。
如使用過二氯吡啶酸的田塊,第二年種植辣椒,辣椒植株會出現生長停滯、葉片扭曲等類似病毒病癥狀,為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困擾。
2、藥害具有迷惑性
有位中藥材白術種植戶,田間刺兒菜較多,農資店老板推薦他用二氯吡啶酸防治,并囑咐定點施藥,不要讓藥液接觸中藥材白術。
該農戶更是萬分小心,為避免誤傷白術,采取了高濃度涂抹的方式,結果還是出現了嚴重藥害。
這是由二氯吡啶酸易揮發的特點導致,施藥后的二氯吡啶酸,可通過莖葉和土壤的揮發,通過空氣傳導作用,危害附近的非靶標作物,而白術和刺兒菜同屬于菊科作物,同樣對二氯吡啶酸敏感。
于是,就出現了低濃度狀態下,可致白術植株無序生長或細胞分裂紊亂,出現纖細扭曲、蔓生等非正常生長現象;高濃度狀態下,可直接抑制植物細胞的分裂和生長,導致死亡。
之所以說二氯吡啶酸是個“炸雷”,主要是由超長的殘留期、較為嚴格的定點作物應用及施藥時期的把控(如刺兒菜植株較小時,施藥效果不明顯)有關。
農民朋友過于迷信其對刺兒菜的優越防效,卻忽視了諸多禁忌,從而導致了較為嚴重的藥害發生,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。
因此,對于二氯吡啶酸的田間應用,雖然技術條件已經相對成熟,但大家依然不能掉以輕心,以防產生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。
- 上一篇:二氯吡啶酸的優勢是什么?
- 下一篇:二氯吡啶酸在農作物種植中的作用